设为首页|添加收藏
当前位置是:主页 > 族人时空 > 闲谈苏东坡与天下王家人的不解之缘

闲谈苏东坡与天下王家人的不解之缘

编辑:王雄文 时间:2013-05-05 点击:

闲谈苏东坡与天下王家人的不解之缘

   

   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,他的一生与王家人结下了不解之缘。首先他的三位妻子都姓王。他有很多王姓朋友,其中最亲密的挚友莫过于驸马都尉王诜。他也得罪了不少人,其中最大的政敌也姓王,那就是王安石。他还给老王家办了一件大好事,应王巩之请,挥笔写下了《三槐堂铭并序》。由此,推出了一个辉煌的堂号。等等。

    苏洵把儿子苏轼送进乡贡进士王方执教的眉州青神县中岩书院念书,被其岳丈看中,将爱女王弗许配于他。于至和三年(1054)完婚。这位结发妻子,在夫君知密州时常伴读左右。亡故后,苏轼为她写下了悼念词《江城子•记梦》云:“十年生死两茫茫……”。可知感情之深邃。

     继室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,弗逝三年后嫁给苏轼,是进士王介之女。仰慕苏轼才填房的。她对姐生迈儿与己生迨、过二子一视同仁。伴苏轼二十五年,其中度过《乌台诗案》最难熬的日子。后来为亡妻赞写了《减字木兰花》以示深深地怀念。

     苏轼在杭州做通判时,一日与好友游西湖,数舞女中见一轻盈艳丽姿色的少女、杭州名妓王朝云舞技超群,在王闰之的默许下,纳其为侍妾。还写下了西湖绝唱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。元丰三年(1079),她伴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,过着半犯人的凄残生活。苏轼在此作前后《赤壁赋》。元丰六年(1083),二十一岁的她为苏轼生下一子唤   。不到一年夭折。

    她又随苏轼流放惠州。可惜啊!绍圣三年(1096)七月,王朝云得烈性传染病身亡,年仅三十四岁。葬惠州西湖孤山南麓,苏轼在墓地筑六如亭纪念她。综上三例,苏轼虽宦途不顺,但有恩爱之妻王弗、患难之妻王闰之、濡沫之妻王朝云先后伴随他一生,其家庭生活还是挺幸福的。

    苏轼的王姓朋友很多,限于篇幅,恕不能都提及到。只能着重点上几位。首先要提到的是:为苏轼后来成为最好朋友的王诜牵线搭桥的王彭。他是北宋开国名将王全斌的四世孙,王诜的叔父大人。苏轼岐山任上结识了王彭这位上司,以其才华并得到赏识。后来,王彭官迁凤翔府都监,求助凤翔太守陈公弼,又把苏轼调到他的身边,授职签判官,成为得力助手和知已朋友。苏轼不仅官场与王彭在一起,而且还是邻居。故常到这位上司府弟串门。

    正由于此,苏轼又与王彭的儿子,宰相吕大防之婿,比他少好几岁的、字正甫的王谠交上了朋友。他们有时还一同到街头巷尾去听《三国演义》说书。体验王彭:聚听古话,闻曹操败喜,刘玄德败皱眉,奉关公为军神之说.苏轼于英宗治平二年(1065)一月从凤翔府回京任职。后来任国子监丞,官至少府监丞的王谠,此时已入苏轼门下,其文学名著有《唐语林》。两人关系密切,文风深受老师影响。顺着这条道,苏轼走进了宋太祖御赐给王全斌的帅府祖宅(武胜军节度使王凯的府弟,王诜之父王缄的家)。在这里,经王彭父子引荐,苏轼结识了驸马都尉王诜的一家人。

    天下人都知道王诜是苏轼的铁板兄弟,是苏轼所有好朋友中最好的朋友,是异姓兄弟的典范。他们诗词唱和,书画艺术交游,患难与共,友谊一生。王诜结束飘荡的军旅生涯,刚回到汴京,就被苏轼拉去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”的欧公府,焚香嗑头做了欧阳修的关门学子和曾巩的学弟。

   苏轼是驸马府的常客,常与王诜谈诗论画。王诜在私第之东筑宝绘堂,专藏古今佳书名画,大有王谢家风。苏轼为其作《宝绘堂记》云:“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,而其被服礼仪,学问诗书,常与寒士角……”。还对王诜画作《渔村小雪图》、《烟江叠嶂图》等,赞不绝口曰:“郑虔三绝居有二,笔执挽回三百年”。“山水规李成,远绍王维。”“金碧绯映,风韵动人。”

    他的弟弟苏辙特撰《王诜都尉宝绘堂词》云:“候家王食绣罗裳,弹丝吹竹喧洞房。哀歌妙午奉清觞,白日一醉万事忘。……朱门甲第临康庄,生长介胄羞高梁。四方宾客坐华堂,何用为乐非笙簧。锦囊犀轴堆象床,竿叉连幅翻云光。清江白浪吹粉墙,异花没骨朝露香.”他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宝绘堂的富丽雅致,典藏丰富以及高朋满座的热闹场面。

   “官居京师十年,不游权贵之门”的著名画家李公麟也常为“宝绘堂”的座上客。元祐四年(1089)初夏的一天,王诜做东,苏轼鼎力配合,组织了无论档次规模都超越王羲之兰亭雅集,被称“伟大的西园会”。请他把自己和友人苏轼、苏辙、黄鲁直、秦观、米芾、蔡肇、李之仪、郑靖老、张来、王钦臣、刘泾、晁补之、园通僧、道士陈碧虚以及画家本人画在一起,取名《西园雅集图》。米芾为此图作记。王诜创立水墨加金碧画法,后来成为“中国古代十大杰出画家”居第三,与如此环境大有影响。这次峰会与苏轼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。

   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见解,带来了贬职杭州通判的结果。熙宁四年(1071)七月,苏轼一家离开汴京。唯有王诜偕蜀国公主到十里长亭为苏轼饯行。还送给苏轼绒毯作垫,锦缎为壁,双马银鞍,价值数千两银子的、御赐公主嫁妆的豪华马车。亦特嘱遇有难处可变卖车、马,以解燃眉之急。

   “乌台诗案”苏轼被抓进了御史台。御史中丞李定、舒亶、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摘取苏轼《湖州谢上表》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,以谤讪新政,讥讽朝庭的罪名,关押四个月严刑逼供而画押。此前,王诜出钱为苏轼出版了《钱塘集》。朝庭抓捕苏轼又为其通风报信。调查时拒不交出苏轼的诗文。足够铁板兄弟。元丰三年(1080)二月,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贬谪黄州团练副使。受牵的人中,三个人处罚最重。加上蜀国公主忧郁而死,宋神宗怀恨,乘机把王诜的左卫大将军、驸马都尉扒了个精光。被贬均州,羁绊管制。其次是王巩,被发配西北。苏辙也被降职,贬任筠州酒监。

    都说王安石是苏轼最大的敌人。准确地说称政敌为宜。不是人敌,主要不属个人恩怨。他们之间的事说来话长。王安石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,这是不容置疑的。熙宁变法也是需要的,有其进步意义。但不够完善而可行性差,亦缺乏行政基础。变法的失败不能全怪罪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。主要在王安石及其领导的班子自身,首先与王安石拗相公性格、不善于用人及以派取人和盲目的急进、苛政大有关系。他把诸如司马光、苏轼等大量优秀政治精英排除或任其留在了改革团队的对立面。

    王安石的母亲去世,虽然苏洵不去吊唁,他还作《辨奸论》影射王安石。甚至说他长相不堪,穿着邋遢,生活不拘小节等坏话。苏洵对王安石的如此坏影响主要来自他的好友张方平。苏轼与王安石交往多年,又是诗朋文友。其实,苏轼也是个变革家,本来是有合作基础的。苏轼不赞同父亲对王安石的看法,他主张渐进改革,只反对激进变法。他本想跟进,但觉做得过急冒进而不愿相随。宋神宗想让苏轼修中书条例,王安石极力阻挠,力荐吕惠卿。从而加深了他们之间的隔阂。苏轼一入仕途就与父亲和弟弟主要出于对元老的敬重,而形成靠近旧党。后来旧党重获权利,苏轼还反对旧党对新法的全面否定。宋哲宗追赠王安石太傅之位,苏轼还代拟了高度评价王安石的敕书。

    作为个人关系,虽说苏轼口无遮拦在所传王安石“字说”上,让这位宰相不悦,那只属学术上的争论。王安石多次邀请苏轼来家叙谈。苏轼贬官汝州经过金陵时,还特意拜访了已退居八年的王安石.此时政治家意志减退,文人学士风采增进的两个人,多次诗词唱和.这位罢相还邀苏东坡卜宅钟山,与他结邻而居。东坡回诗曰:”劝我试求三亩宅,从公已觉十年迟!”王安石送走东坡后,对人说:”不知更几百年,方有如此人物!”一晤泯千仇.此前,当苏轼身陷“乌台诗案”面临问斩时,王安石非但未落井下石,还在皇上面前说情:“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”。足见他们都仰慕对方的才学。他们俩没能提前沟通,王安石政治上没与苏轼等人合作,实为人生一大憾事,更是宋朝政治体制改革的莫大损失!

   山东萃县的王佑,官拜尚书、兵部侍郎。他在自家庭院中植下三棵槐树,并说往后必有三公。次子王旦果然在真宗时拜相。王佑之曾孙、王旦之孙、王素之子王巩,人称“牛行相君”苏轼与其关系密切,有和诗十数首。元祐三、四年,苏轼造访王巩,为其“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”和所藏“王晋卿着色山绘画”赋诗两首。元丰二年(1079)二月,苏轼应王巩之请作《三槐堂铭并序》云:“……王城之东,晋公所庐,郁郁三槐,惟德之符”。从此,三槐堂这个名闻遐迩的堂号,便与太原王、琅琊王、开闵王一起名扬天下!而尤以三槐王为荣。这就不能不想起苏东坡在为王家妙笔生花,为天下王家人所作的重大贡献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[王雄文2013.3.13撰 于南昌天乐舍三槐书屋]